重圖珍藏記錄抗戰歷史的書籍《日軍在中國的罪行》 記者 鄒飛 攝昨日,市民在大轟炸遺址前悼念逝去的親人、同胞。首席記者 鐘志兵 攝
  重慶紀念
  商報首席記者 黃平 實習生 劉薇
  重慶商報訊 昨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紀念日,約40位市民從主城各地自發來到渝中區較場口大轟炸遺址前,悼念在戰爭中逝去的親人、同胞。
  持小旗控訴戰爭罪惡
  昨日10時,較場口大轟炸遺址,約40位市民前往悼念在戰爭中逝去的親人、同胞,他們大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,或拄著拐杖,或由家人攙扶而來,81歲的羅漢則抱著在大轟炸中父親的遺像前往。
  他們拿著一面小旗幟,用默哀的方式寄托對親人的哀思。“反對戰爭,熱愛和平。”突然間,一八旬老翁淚流滿面地振臂高呼,瞬間,其餘人不斷地揮舞著手中的小旗幟,緊跟著高喊。
  嚴文華,74歲,家住較場口,昨日一大早便來到大轟炸遺址前,憑悼在大轟炸中逝去的母親。嚴文華回憶稱,當年日機轟炸重慶時,母親和姑父抱著剛出生不久的他躲進較場口隧道。“因人實在太多,擁擠中我從母親的手中掉在地上。”嚴文華說,後來防空警報解除,姑父抱著他衝出了隧道,當姑父準備返回把母親拉出來時,隧道大門被日本間諜鎖住,母親在隧道里窒息身亡,“這些都是姑父後來告訴我的!”
  母親保護女兒被炸死
  陳桂芳,82歲,家住江北,昨日也前來現場憑悼親人。
  陳桂芳6歲那年的一天,防空警報突然拉響,她和母親跑向屋後一個防空洞,一顆炸彈呼嘯襲來,為保護陳桂芳,母親將她按倒在地,自己則被彈片擊中,頓時鮮血直流,父親也在逃命途中被炸彈炸傷。後來,陳桂芳的父母因搶救無效身亡,而她的頭部和右手部也受傷,“我的頭部中至今仍殘留有彈片”。
  貓頭鞋“救”了他一命
  朱光明,74歲,家住渝中區大坪160號。
  朱光明回憶稱,因老家武漢失守,父母和四舅便乘坐民生輪船前往重慶避難,父母租住十八梯時,生下了他。1941年6月5日晚上,空襲警報拉響,父親和姐姐以及四舅躲在防空洞里,而母親背著大約一歲的他,躲在離家最近的十八梯洞子里。因洞內人太多,又不通風,不少人悶死其中,朱光明當時也出現窒息現象。
  長大後,朱光明的母親告訴他,當時防空警報解除後,一名防護隊員以為他已經死了,正準備將他運出去掩埋,這時,鄰居何阿姨見他穿的是紅色貓頭鞋,便告訴防護隊員,“這個娃,我認識!”並探鼻息發現朱光明仍有呼吸。“正是那雙貓頭鞋救了我的命,因為,那雙鞋恰恰是何阿姨送給我的!”至今憶及,朱光明無限感慨。
  當時也已窒息的母親被抬出防空洞後蘇醒過來,發現朱光明不在懷裡,呼天喚地,當見朱光明平安無事後,淚如雨下。
  ■相關新聞
  重慶保護抗戰“活”歷史
  目前,重慶正啟動一項巨大的抗戰遺址保護工程,對314處抗戰遺址定點定位,併在土地劃撥出讓中進一步明確抗戰遺址的保護控制要求。
  重圖有本“日記” 英國記者披露日軍罪行
  商報記者 劉曉娜
  重慶商報訊 重慶圖書館珍藏著一本特殊的日記——《日軍在中國的罪行》,其作者為英國記者H.J. Timperley,以日記的形式,客觀、真實地紀錄了1937年~1938年日軍在南京所犯的罪行。該書為全英文。
  H.J. Timperley是《曼徹斯特導報》記者,根據其在南京的親身經歷,1938年出版了這本《日軍在中國的罪行》。
  重慶圖書館專題文獻中心主任劉曉景介紹,這種由外國記者在抗戰時期所寫、記錄日軍罪行的外文原版著作館藏很少,其客觀、公正地記錄了抗戰時期日本人在中國的暴行,是難得的珍貴文獻史料。
  《日軍在中國的罪行》收藏於重慶圖書館成立之初(其前身為國立羅斯福圖書館)。去年底,一加拿大學者來渝尋找二戰時期資料,工作人員在整理書庫時,發現該書,“重慶圖書館館藏不少文獻史料,在國外都沒有,只有我們這裡有。”工作人員發現書中所記錄的與電影《金陵十三釵》展現的日軍暴行十分相似。
  劉曉景說,《日軍在中國的罪行》在英國出版,採用“機械紙”,“目前,這本書有點破舊,需要修複,但需要專業工具,並不容易!”
  (原標題:大轟炸留下多少痛苦 八旬老人抱著父親遺像告訴你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d91xdupq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